非莫那替尼在 EGFR PACC 突变肺癌中显示抗肿瘤活性
发布日期:2024-10-14根据2024年世界肺癌大会上提交的数据,证明本品对EGFR P环和αC螺旋压缩(PACC)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(非小细胞肺癌)患者有效且安全。
“Firmonertinib在广泛的EGFR PACC-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中显示出有希望的抗肿瘤活性,”David Planchard博士,胸部肿瘤学家,法国Villejuif Gustave Roussy胸部病理学委员会主任,国际胸部癌症中心主席在他的报告中说。“在240 mg时,非莫那替尼显示了63.6%的确认总反应率[ORR],并在该PACC突变中具有令人鼓舞的中枢神经系统[CNS]抗肿瘤活性—[阳性人群]。”
在1b期,开放标签,多中心进一步试验(FURMO-002;NCT05364073),患者接受了口服EGFR抑制剂firmonertinib,在第1阶段队列1中进行剂量递增和回填,或在第2阶段队列2、3或4中进行剂量扩大。
普兰查德讨论了第2阶段第4队列,也称为PACC队列,60例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TKI)初治、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EGFR PACC突变患者。PACC队列中的患者被随机1:1分配接受160 mg每日一次(n = 31)与240 mg每日一次(n = 29)的非莫那替尼治疗,直至出现进展、不可耐受的毒性或死亡。160毫克组的中位年龄为65岁,240毫克组为68岁。
大多数患者的ECOG表现状态为1,是不吸烟者和亚洲人。先前的转移治疗包括160-mg组和240-mg组中分别有12.9%和17.2%的患者接受化疗,在相应组中分别有6.5%和6.9%的患者接受其他治疗。盲法独立中心审查(BICR)得出的ORR是主要终点,次要终点包括缓解持续时间(DOR)、CNS ORR、无进展生存期(PFS)和总生存期(OS)。患者根据是否接受过既往治疗以及是否有EGFR PACC G719X和S768I突变进行分层。